近期,社会上出现商家通过所谓的“会销”推销商品的现象,即租用酒店会议中心散发小传单打着宣传培训、养生保健知识的旗号,变相向社会群众特别是老年消费者兜售一些虚假或者与声称保健作用不符的保健食品、保健器材、室内及厨房电器的行为,其主要是邀请“专家”授课讲解一些健康保健常识和宣传传销商品,据了解其推销的商品不仅价格虚高且商品的功能往往存在虚假夸大宣传等问题。
具体表现:1.各类声称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改善记忆、促进生长发育、抗疲劳、减肥、耐缺氧、抗辐射、抑制肿瘤、调解血脂、改善性功能调节血糖、辅助降血压等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功能茶、口服液、胶囊、药酒等保健食品。
2.各类声称具有美容、减肥、保健功能的电动美容、按摩、减肥、足底保健器等保健器材。
3.各类声称净化水质、增加负氧子、具有保健功能的客气净化器、加湿器、净水器、电水壶等室内及厨房电器。
为此,市工商局、市消费者协会提醒广大消费者:
1.身体不适应到正规医院就医。对于患有疾病或身体出现不适的老年人,家人应及时陪伴其到正规医院就诊与治疗,而不是听信保健品经营者给出的“免费体检”结果,以免因此贻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同时,年轻人应多多关注家中老人的身体心理变化,尽可能为老人提供一个身心愉悦的家庭环境。
2.购买保健品前要多征求意见。由于老年人更易受到保健品广告和促销活动的诱惑,因此家中的晚辈更有责任帮助长辈们科学理性地选购保健品。同时,老年人在购买保健品前,应事先征求医生建议或与家人商议后再定。
3.不混淆保健食品与药品概念。不要相信某些保健食品宣传中所谓的治疗效果,不要用保健品代替药品,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错过治疗时机,反而令病情加重。谨记保健品不是药品,但凡宣称具有治疗功效的保健品都不可信。
4.查看保健食品标志和批准文号。保健食品正面的包装有批准文号,背面有“本品不能代替药物”的提示。国产保健食品为“卫食健字第号”或“国食健字第号”;进口保健食品为“卫进食健字第号”。而药品的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具治疗作用。如无法辨别,可登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数据查询”栏目查询。
5.各类具有美容、减肥、保健功能电动保健器材、各类磁疗椅、床单、被褥、枕头治疗器材要了具体解功效,多种品牌做比较,不要因为不法商家赠送鸡蛋、面条、酱油等小物品相诱惑,忘记器材本身的价值。
消费中注意事项:1.不到无证照的营业场所购物。在选择购物场所时要提高警惕,增强辨识能力,务必到证照齐全的商场或超市购买保健品,不要光顾无证照的经营场所。
2.养成保全证据的习惯。务必索取并妥善保存发票、宣传单张等凭证,若参加养生俱乐部要注意签定书面协议并约定违约条款,一旦自身权益受到损害,可将协议、发票等作为维权证据。如遇消费纠纷,可首先与经营者交涉,交涉不成的,可向市工商局投诉受理中心和市消协进行投诉。市工商局消费者投诉举报专线:12315。
|